图片 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_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范文 > 报告总结 > 调研调查 > >

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的研究

来源::未知 | 作者: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8号文件和第五次少代会的精神,了解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发展的状况,本课题自编了“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1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爱国守法与正义责任、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与合作互助、勤劳俭朴与传统美德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总体呈上升态势。
关键词
基础道德 调查 知行分离

一、引言
今天,振兴道德的焦点都集中到少年儿童和学校,强化学校道德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素质、塑造少年儿童的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爱国责任、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俭朴以及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等基本要求和规范都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其他各学科中,均注重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重于育人。数十年来,坚持道德教育对于学校育人工作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传统的德育与当代的社会发展、少年儿童成长体现出不适应性:德育的目标要求过高、德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在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出现学科化、成人化、简单化倾向,将孩子们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将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他们的大脑里一味地灌输,这直接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的“知行分离”现象,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我们开展了对当今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来调控我们的观念和行动。在教育变革与发展中,强调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强调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强调道德评价的过程化和综合性,将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养成与生活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相融,在“行在知前,知行统一”的道德践行中“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获得道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问卷调查以全上海市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其中有效问卷774份。随机访谈主要是针对统计结果中部分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广大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在访谈中,92%的少年儿童对国旗、国徽、国歌都表示认同,并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96%的少年儿童能从奥运赛场上升起的国旗、奏响的国歌声中感受到国旗、国徽、国歌的尊严,产生崇高的自豪感、荣誉感。82%的孩子能经常关心国家新闻大事,关心中国在世界中的事件、作用等。尤其在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对改革开放成果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示肯定,78%的孩子经常关心“两会”等时势信息,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代表”等理论表示关注,这一系列数据表示多数少年爱国正义,有着较高的爱国热情和信念,这将成为指引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
在遵纪守法方面,上海的少年儿童普遍知道其重要性,并感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个人学习成长极其重要。例如访谈中对法规“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96%的学生表示知道,问卷中对于“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同学进入营业性网吧”的回答中,有58.5%的学生回答“没看到过”。学生除了要遵守国家法规和公共秩序以外,还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纪律。在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就明文规定:“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因此不应该在课桌上乱涂乱画。调查显示,有59.6%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同学在课桌上乱涂乱画”。
当看到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时,有35.5%的学生会“告诉老师”,另外有35.2%的学生会“上前去制止”,还有17.6%的学生会“绕开继续走”,11.7%的学生认为“不管我的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70%的学生都对不良现象采取了措施,要么告诉老师,要么当场制止,这反映出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制止不良的意识和正义感。但还有进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令人可喜的是广大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在日常行为与生活中普遍增强了规则意识。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德育与少先队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文明与进步带来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看到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发展主流的同时,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元文化可能对主流价值观带来的冲击。调查表明:有45.8%的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信念尚比较模糊,这就需要我们要随时研究新情况,针对少年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理想教育的实效。这是道德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举止文明、讲究礼仪,少年儿童行为规范水平不断提高,好习惯养成仍需持之以恒
多年来,教育系统与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礼仪,讲究规范,不断提高文明素养。
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行为规范学校的建设与评比工作。学校领导认真规划学校行为规范的培养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与此同时,上海少先队组织发动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养成道德好习惯”实践活动,在归纳少先队员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向全市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在老师、家长帮助下,队员们努力养成10个道德好习惯:微笑待人、每日为父母做件事、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按规则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分钱、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此举得到百万少先队员的积极响应。
调查显示,87.3%的少年儿童对随地吐痰持否定态度,61%表示在公共汽车上应主动给老人让座,81%认同“应看红绿灯过马路”。在看到行为养成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时应正视存在的问题。统计显示,在各项数据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足行为”或“不正确态度”选项,表明工作尚未到位。我们认为,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正内化为基本习惯与素养,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期望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三)知行分离现象依然存在,道德教育模式应及早走出“学科化”、“成人化”、“简单化”倾向的误区
本次调查再次显示,少年儿童在道德养成过程中,知行分离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一项关于对随地吐痰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对“没有罚款人员时会随地吐痰”态度的选择比例,小学三—五年级组为6.1%,初中预备班—初一年级组为10.0%,初二—初三年级组为15.4%。从“知”的角度来看,年级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带来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这是可以确定的;但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这与我们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直接关系。在家庭责任方面,78.4%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心;90%的学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实际承担一定小家务的同学仅占40%。这其中家长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孩子小,学习忙,不必做什么家务”,忽视实践体验是造成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社会文化价值维持与传递的功能,教师依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大纲的规定,代表着社会,将这些社会文化价值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而儿童似乎就是一个“生物受体”,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由教师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似乎这样就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就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与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反应了。可以说,学校基础道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是造成知行分离的罪魁祸首。
第一,道德教育存在“学科化”倾向。考察一个儿童是否获得了道德的发展,我们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文本的考试。对于这些考题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学生们早已熟记于心,文本上那些所谓的“案例”,就是平时在课堂中那些所学的翻版。学生只要做出一个“对”或“错”的判断,并将教师给出的“依据”套上去就行了。这时是,教师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学生是否会回避自己的真实感情。
第二,道德教育存在“成人化”倾向。儿童需要的是通过活动、体验、群体间的交互认知上的冲突等外显行为,逐渐走向内化的认知。儿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有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独特过程。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的这些特征,教师常常是从一个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替代”,即用成人的道德发展模式去替代儿童的道德教育。我们认为,让儿童先不接受那些所谓的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而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自由地、充分地交互和共享,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冲突中调整、修正或改变原有的一些属于主观上的或是经验上的东西,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人格,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第三,道德教育存在“简单化”倾向。对道德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了“道德判断唯一性”的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儿童在同一事件判断上的同一性,因此“背条例”、“记答案”也就有了市场。在道德教育中,典型案例的运用比比皆是,他们大都来自名人、伟人或英雄,即便是一些所谓的普通人,也几乎被我们装扮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完人”,以为展现了这些典范,学生就会去学,就会获得道德的发展。但事实恰恰相反,榜样的力量可能是无穷的,但完人的作用肯定是无力的!当然,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所谓的反面案例来让儿童作“剖析”,可惜的是,我们所给的那些案例又太过直露,将一些不对的地方明白无误地展现在儿童的面前,这样的剖析有多大价值?
(四)少年儿童责任意识培养值得关注
第一,在公共责任方面:近3成学生表现比较淡漠,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当问及你对“在听报告时有人在下面说话”的态度时,有24%的学生表示“就当没看见”,4.5%的学生表示“与他们一起讲”,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在调查对“有同学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的态度时,约有20%的学生表示“不关我的事,只要我没做就行了”。在调查对“水龙头在漏水”的态度时,有23.5%的学生认为“又不是我弄坏的,不关我的事”。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公共责任感,但还有部分学生的公共责任观念淡薄,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第二,在家庭责任方面:认识和行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调查,有78.4%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心;有90%的学生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在生活中实际承担一定小家务的同学仅占40%。这其中家长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孩子小,学习忙,不必做什么家务”,但不可否认当代少年儿童在知行统一上做得还不够。
第三,在自我要求与约束方面: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81%的学生表示“应看信号灯过马路”,另有19%的学生认为“没有车”或“父母叫我过”时就可以不看信号灯过马路。在一项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调查中,小学三~五年级组、预备班~初一年级组、初二~初三年级组认为“偶尔一次,可以原谅”的比例分别为6.6%、16.4%、23.1%,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另一项对“试卷多加分数”的态度调查显示,三个年龄组认为“主动要求改过来”的比例分别为86.0%、57.7%和48.1%,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被问及“在知识竞赛前,你的一位竞争对手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这时你会怎样做”时,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应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还有46%的学生分别选择“对他说我不会”(26.4%)、“随便说一个答案”(6.2%)和“不予理睬”(13.3%)。这些都说明少年儿童在遇到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就会失去原则,表现出波动。
我们认为,少年儿童在责任意识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老师、家长好好反思。
一是责任意识培养需要以理解与认同为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生对道德结论“知”了多少,而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忽视“做”得怎样。专家认为,道德养成的过程成人无法替代,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感受与体验,实实在在地去经历一个个道德的冲突,他们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观念,直至道德信念。
二是责任意识培养需要成人做榜样。老师、家长都应该成为学生道德上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学会做人的榜样。尤其是在细微之处,更应自然地、真实地、持久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
三是责任意识培养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有关专家建议,全社会都应为少年儿童道德实践创造条件,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丑恶现象的打击,树立正面形象。要健全完善基础道德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真实;让德育充满情感与智慧。
四、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学习,进一步开展对当代中小学生基础道德习惯养成的研究,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的热点、难点和公民品性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对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作用,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重视强化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化。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基础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开展相关课题立项,建立基础道德教育试验基地,以“项目制、基地群”上下联动。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展地方法规立项,如《终身学习法》、《家庭教育法》等,为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建议上海市少工委结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颁发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研究少先队学科化工作,真正在少年儿童基础道德教育中体现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和优势。
第三,改进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情境式、角色化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达到“教、学、做合一”,并强调“知行统一”,强调孩子的体验、感悟和“亲历”,强化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少先队活动优势,以假日小队、快乐中队创建为平台,以雏鹰争章、道德好习惯养成等为主要内容,让队员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生活中学”。
第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心理问题调适研究,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减少少年儿童基础道德养成过程中的“师源性因素”的影响,强化教师及所有育人工作者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基础道德的效应。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议市少工委开展关于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重视辅导员“辅德”、辅导员专业技能、辅导员与队员关系等研究,在建队育人中培育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实绩的少先队辅导员。进一步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的评选。
第五,健全和完善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加强对网络媒体、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打击,树立正面形象,开展榜样教育,形成大教育合力。建议各级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学生品德的评价体系,开展成长档案袋等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的实践;建议少先队组织结合《素质教育成长手册》中的雏鹰争章记录,开展相关评价研究。
(杨江丁、刘峻、张信勇、薛璟)
领导点评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8号文件及全国五次少代会精神,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道德现状。唯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与采取贴近本地区实际的教育策略与措施。
本课题组基于上述认识,本着儿童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四个方面对上海市少年儿童基础道德状况进行了调研,他们通过详实的数据与典型的案例揭示了少儿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来帮助教育者分析缘由,变革观念与行为,从而采用更为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辅导方式,引领儿童道德实践与人格发展。
——上海市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 沈功玲


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