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_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战略 > >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

来源::未知 | 作者: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当前,人力资源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是我国近年来在人才战略上作出的重大调整,并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教育文化,文化启蒙仍然是我国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文化启蒙的基本维度包括: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确立人本观念,改变对分数的迷恋与对个性的漠视;崇尚科学与民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
  [关键词]人才战略;教育文化;文化启蒙

  人才是社会的根基,人才战略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兴衰。人才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进入2010年,人才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的战略规划极具影响力。我国人才战略的规划和调整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转型。为了应对人才战略转变所带来的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构想,由此勾画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育现代化的理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需要超越的藩篱,其当务之急是培育一种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文化。
  
  一、人才战略地位的凸显与教育的转型
  
  (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培养的战略演变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一直被看作立国之本,所以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说。但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谓“人多力量大”,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自然就确立起来了。但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力的竞争日益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口号,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之后,“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之相比翼,“人才强国”的战略也逐渐形成和清晰。1978年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这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2001年,江泽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阐明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10年6月,我国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同年7月,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至此,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我国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未来十年的格局由此奠基,必将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钱学森之问”:人才观的转变及其对教育的挑战
  2009年,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在去世之前,有个问题一直让钱老耿耿于怀,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个教育界去反思。
  建国6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断被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注重创新的科学人才观。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界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亮点,它说明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进行创造。在2010年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人才观在我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素养型、创造型人才。显然,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1998-2002年,我国顺利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这一要求,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可以说,人才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的定位,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其转变折射出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路径。人才观的演变最终会传递到教育实践领域,由此带来教育领域的革新。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年的努力,在“推进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的号召下,我国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现教育现代化”再次掀起我国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热潮,这种改革其实正是对“人才观”这一社会理想的回应。《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新时期促进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标志性教育事件。它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最具有时代感和号召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投入,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

什么app可以看nba直播-推荐正规软件*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